近日,杭州临安法院调解了一起在朋友圈发文辱骂商家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2022年3月,王小姐以3899元的价格在一家婚纱影楼拍摄了婚纱照。王小姐表示,影楼的婚纱照把她“拍胖”了,照片上看起来像有150斤。并且与影楼老板的沟通不畅,王小姐一气之下在微信里骂了老板一顿,还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辱骂影楼的话。影楼认为王小姐在朋友圈发布侮辱性言论,损害了自己的名誉权。要求王小姐删文道歉未果后,影楼诉至法院。
法庭查明王小姐确实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不当言论,超越事实根据的辱骂行为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经过沟通,王小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事件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当庭书面道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朋友圈虽然是自己的私信领域,但并不意味着“我的朋友圈我做主”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还是会被许多其他人看到,甚至可以被别人截图后进一步传播。所以,即使是在朋友圈骂人,也有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首先,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在微信朋友圈骂人,可能构成侮辱,如果被骂者报警,警方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视情节严重处行政拘留及500元以下罚款。
其次,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如果遭到他人朋友圈发文辱骂,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民法典》中的名誉,是指对特定主体的品德、信誉、声望、形象、道德状况等方面的社会性评价。如果骂人者发表了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为大众所知悉,使被骂者社会评价降低,骂人者就需承担侵权责任。
一条朋友圈、一段监控视频、几幅微信聊天截图,可能会让一个人变成网络暴力受害者,如果有人被公开爆出,很可能造成“社会性死亡”的后果,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会性死亡”展示了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残酷性。事实上,网络非法外之地,是现实空间的延伸,二者没有本质区别。这件事提醒大家,在自己的朋友圈也有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在网络上发言应有基本事实进行支持,意见表达不应使用诽谤、侮辱性的言论,在自媒体时代,需要每名网民自觉遵守并相互配合,互相协调。
从互联网上的截图上看,女子发表的言论是对影楼的差评,如果确实存在服务不周,吐槽几句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不好评价处理结果是否合理。对消费者来说,在购得的产品发现问题,认为自身权利受损,消费者有对商品及经营者进行负面评价的权力。
但评价内容要基本属实,不存在故意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即便在表达方式或者言辞存在过激之处,也不构成侵犯经营者的名誉权。拍照拍得“胖”与“不胖”,本就是个人感受,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同,将自己的感受上升到对他人谩骂的层面,既没素质,也超越了事实本身。何况,朋友圈中也许未必全是朋友,并不是“我的朋友圈我做主”。辱骂行为会构成名誉侵权,这跟发言的平台无关,而与每个人的法律常识密切相关。